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特色专业,是上海市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本专业于2014年顺利通过上海市精品特色专业的评估,2015年成功申报上海市示范性品牌专业。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历时3年的创建与实践,厘清专业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对接供需、确定本地烹饪高技能人才规格定位,打破路径依赖、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多项目联动,完成了精致化的中职烹饪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显著提升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在专业良好的发展形势和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进程中,学校于2017年9月被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烹饪协会餐饮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餐饮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20家), “基于海派餐饮文化的中职烹饪专业人才精致化培养探索与实践”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 品牌内涵简述
为了在新时期找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的定位,学校开展了人才需求调研,从上海烹饪发展的总体趋势、服务从业人员的结构及需求趋势、对应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系统调研,结合上海餐饮行业转型发展需求显示:毕业生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学生能顺利入职就业,但人才规格难以满足高端企业用人需求,高端烹饪人才紧缺,学生和家长也普遍期待“更高质量的就业”,培养高端化的烹饪人才亟待解决。同时,学校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技艺领先”,瞄准了当前就业需求,但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学生的人格教育、餐饮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培养还有待加强。
为进一步深化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本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示范性和美誉度,学校精准定位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借助上海餐饮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学校现有精品专业优势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文化基础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为目标,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建设的根本标准,围绕做精、做特、做强, 坚持“控制规模、强化特色、追求品质”,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具有中心城区地域特色的创新“学而习的三明治”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用培养“精英”的方法培养操作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达到“机制有突破,模式有创新,品质有提升,行业有影响”;探索符合专业特点、体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典型课堂教学模式,将专业实训、企业实践与基础文化、素质拓展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定位精准、内涵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以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张桂芳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利用“名师”带动“名专业”的专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构建中外合作、专兼职互补的名师+大师教师团队。结合发展定位形成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精致化、国际化”的品牌特征,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社会满意的,在上海市具有引领性的精致型示范性品牌专业。
二、 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精致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厨艺人才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扎实开展烹饪专业的内部情况与外部市场调研,总结本地行业“包容性与适应性”“工艺精细、博采众长、善于改良”“注重创新、中西融合”的特点,根据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对接企业、学生需求调整与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编制《烹饪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方案》,修订《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确定“具有海派餐饮文化背景的国际化厨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软”性职业技能和文化内涵,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与市场“两层皮”的老大难问题,为烹饪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让学生对中华餐饮文化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成果: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烹饪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方案》
《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与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突破同质化重围,夯实竞争优势。优化烹饪专业建设方案,修订《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着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满足学生“阔眼界”“高境界”“能跨界”的要求,优化烹饪专业建设方案,主动控制办学规模,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