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基地活动|烟雨茶山,禅茶一味——记我校“博雅茶韵”社团研学之旅
发布日期:2024-04-23 14:29:07   作者:商贸旅游学校   

古记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茶从此诞生,经历药用、食用、吃茶后,到了唐代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煮茶,爱茶之人中被冠以“茶圣”的陆羽先生,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写下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4月12日,我校“博雅茶韵“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学生成员们在社团指导老师颜晓红、邵潇雨的带领下,来到了苏轼笔下“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的浙江杭州径山,开展为期3天2晚的茶文化研学之旅。出发之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社团同学们在德育处主任包老师的关切嘱托下踏上寻茶之旅。

径山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名茶、良泉、水煮笋”被誉为径山三宝。径山云雾茶为全国名茶,享誉中外。径山与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史,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日本"茶道”也源于径山“茶宴”。良泉即陆羽泉,相传为陆羽汲泉烹茗之处,他曾一度在此撰写《茶经》。

在径山高峰上有着一座禅宗寺庙,它就是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的径山寺。寺内的禅宗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径山寺独具一格的“禅茶一味“修行与生活理念。

茶在径山,一开始是用来敬佛的。径山寺祖师法钦种植并“采以供佛”,这就有了禅茶的结合。到大慧宗杲师傅的“禅茶一味”时,禅和茶已密不可分。在径山,禅和茶的结合过程中,又受制于《禅苑清规》,由此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仪式化的为客人僧侣奉茶的“茶汤礼”, 史称“径山茶宴”。禅宗本身的普遍化、世俗化特性,使这种茶汤礼走向社会大众、走出国门,以至有了我们今天的“客来泡茶”和“日本茶道”。

清早的径山雾蒙蒙的,空气中布满了水汽,这并不是游人喜欢的天气,但却是最适合径山茶生长。同学们来到了五峰山房,换上斗笠、穿上围裙、跨上竹篮,出发前往体验采摘径山茶。径山茶的最佳采摘时间在清明后谷雨前,所以非常幸运径山茶正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同学们的到来。采茶老师首先普及了径山茶的采摘标准: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采摘时要注意用手指从需要采摘的地方快速掰断。认真听完老师的介绍,社团同学们便开始了采茶体验活动,在充满茶香的茶田中,同学们竞相比较着谁采的茶更多更好,在实践中感受与学习着茶文化。

采完茶,师生便出发前往位于山顶的千年古刹——径山寺。径山寺从唐代的天宝元年开始建造,盛唐时径山寺有殿宇楼阁数千,僧人3000余,位尊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同学们参观了寺内的禅茶博物馆,不仅了解了径山寺“禅茶一味”的发展史,更看到了许多精美的茶具:兔毫釉茶盏、油滴釉茶盏和曜变釉茶盏,如此精美的茶具即使放在现代仍然令人惊艳。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感叹古人的审美与智慧。

午餐后,同学们换上了有唐装、宋袍和汉服,踏入一段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开始一节别开生面的宋式点茶茶艺课。何为点茶?点茶作为中国传统饮茶方式的一种,始于唐,兴盛于宋,在唐煎煮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点茶法,成为宋朝的主流饮茶方式。在宋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乃至道人僧侣,皆以饮茶为时尚,席间以点茶置客宴饮,饮茶也成为当时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其衍生出的斗茶、茶百戏等饮茶技艺,也使中国茶道技艺走向巅峰。“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同学们学习宋人四雅事之一“点茶”,感受宋人极致的风雅。

点茶不仅要求精度,技巧与耐力更是缺一不可。同学们所学习的三汤点茶法顾名思义就是注三次水,以茶末调膏、以汤注之、以宪击之的瞬时动作组合,即环回击拂以观茶汤色泽,主要为两个动作,一是注汤,二是击拂。在点完茶后,我们用径山茶做成的绿茶粉在洁白的茶沫上作画,大家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有写愿望的,画山水画的,画小猫小狗的,互相交流好不热闹……

我校“博雅茶韵”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组织研学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相信同学们今后也会坚持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浦东校区:浦东南路1548号   邮编:200122

浦西校区:贵州路101号        邮编:200001

电话:021-63229128转        传真:50582030

招生咨询热线:021-63220006/63220183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5281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