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感想体会【浦西支部-姚见赜】
发布日期:2020-01-13 09:43:44   作者:商贸旅游学校   

学习于漪老师事迹的感想

姚见赜

 

著名教育家、语文教师于漪,是我从学生时代就经常听到的一个名字。尽管已是90岁高龄,于漪依然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矢志播撒更多育人的种子。她说:“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轻人一样,仍然有壮志豪情。”

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于漪,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改革先锋”,再到“人民教育家”,她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追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她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率先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广泛影响。于漪的学生、原上海闸北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说:“上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葛校长回忆说,于漪上课时,总要让学生先自习,再启发引导他们谈感受、提问题,还常用粉笔在讲台角上写一些字或做个符号。直到多年后,葛起裕才得知,原来她是在记下不同学生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课前,她会逐字逐句推敲备课内容,把上课的每一句话写好背下来反复训练。在从家走到公交车站的时间,她脑子里一遍遍“过电影”,课堂上应该怎么开头、如何展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样结尾……课后,她会写“教后记”总结反思,一面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另一面记下自己的不足。

从1976年起,一位青年教师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发现于老师每节课都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正是这样的执着探索,让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你首先要了解他。”于漪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1978年,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她坚持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在她的推动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进入21世纪,她又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直到今天,于漪仍不断强调,基础教育是要“育人”,不是要“育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于漪说,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成为大写的人。

除了扎根教学实践,于漪还致力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亲自带教全国各地青年教师,在教室里听课后要评课,还手把手演示带教,先后培养出三代特级教师,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如今,90岁高龄的于漪依然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不遗余力地传递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理念,为语文教育建言献策。会场里、课堂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当记者采访她,回顾自己从教68年的历程,她说:“我只是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就是坚守了一个新中国教师的本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她说,“‘我是共产党员’‘这是组织交给的任务’这两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在德育和学业两方面都给与学生帮助。

面对如今新时代的学生,我有时也会在德育教育和教学之间难以取舍。

通过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我理解了:“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爱学生是一种教师必备的心理要素。

学生的品德是其今后成就事业的杠杆。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后,我要以于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人人成为品德高尚的社会有用人才。

我始终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深入学习“于漪精神”,只有当我们对教育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做好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浦东校区:浦东南路1548号   邮编:200122

浦西校区:贵州路101号        邮编:200001

电话:021-63229128转        传真:50582030

招生咨询热线:021-63220006/63220183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5281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