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感想体会【浦西支部-胡咏雪】
发布日期:2020-01-13 09:43:44   作者:商贸旅游学校   

向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有感

胡咏雪

 

今年秋,语文教师于漪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于漪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耕耘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

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1947年,18岁的于漪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大学里,教授严谨治学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她。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第一次登上语文课讲台,她非常紧张。一课终了,组长徐老师失望地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于漪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她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这样,一些精彩的思考留住了,成为她以后教学中的新养分,自身的缺点也逐步克服,教学育人渐入佳境。

她把每堂课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对待。当初为了纠正自己的口语,她把课上要讲的话全部写出来,修改成规范的书面语言,再通过记忆、内化,变成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做榜样。

为了上一堂质量上乘、学生深受益处的语文课,于漪格物致知地探索。有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连续听了于漪3000节语文课。她的感受是,于漪老师教课,几乎没有重复。即便是同样一篇课文,面对不同学生,也能讲教新的效果来。

一名学生回忆说,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们都没见过铜钱,无法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而于漪的这一小举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边看边做动作,学得专注,学得快乐。

于漪班级曾有一位学生患有肺结核,每个月需要服用两瓶当时最有疗效的雷米丰,一瓶6元钱。学生家里拮据,于漪心疼学生,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孩子买药吃。那时候,于漪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72元,上有老、下有小、不宽裕。她连一根油条都舍不得吃,自己的儿子直到28岁结婚,才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从于漪的家人就能窥见一斑:于漪全家三代有10人为师,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世家。于漪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园丁”:大弟是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二弟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三弟则是中科院院士,小妹也曾担任浙江大学教授、科技厅副厅长。除了爱人、儿子、孙女同为教师,于漪的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学秘书,与孙女牵手的孙女婿是高中教师。这一家子,被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所萦绕。

长期的劳累和忙碌损害着于漪的健康,她每天吃着大把大把的药,依然意气风发地走上讲台,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正是由于她对教育的不改痴心,对民族的坚定信仰,让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闪光的教育思想和充满智慧的教育行为,将时时鞭策着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和研究!要清醒的认识自我,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

于漪老师如此有激情,如此富有人格魅力,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打动着我,她90岁的高龄,还在继续奋斗,还在用生命歌唱,我要向于老师学习,学习她的执着、学习她的无私、学习她的大爱无疆,立足岗位,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浦东校区:浦东南路1548号   邮编:200122

浦西校区:贵州路101号        邮编:200001

电话:021-63229128转        传真:50582030

招生咨询热线:021-63220006/63220183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5281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